前一陣子剛入手時翻了翻內頁,也上網姑狗了Susan Kuang,看了一些介紹、讀後心得等等。對於這個我其實出社會以來一直在執行的事情,沒太多新鮮感,所以順手在書桌上一擺,就束之高閣了。然後我後來因為資訊流的推動,無意間又在網上的文章爬梳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探討,對於斜不斜槓大家早已不再琢磨,取而代之的是『人生價值與意義』,已智於我又去把這本書拿出來重讀了一下。
為什麼要斜槓,又為何會斜槓?在我以前的年代我們稱之為兼差,以美術工作者(泛指許多可以在家工作的形態)來說又叫做阿魯拜得(日文直譯)簡稱阿魯。當時接阿魯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多一份收入,很單純的概念!而且要很小心的在家裡做,因為老闆不會那麼有大愛的讓你使用公司的工具做自己的事賺了錢又不分他,所以大家接阿魯都非常低調,偷偷地暗來。
當時的社會沒有現在那麼多元,也沒有那麼多「特殊名詞」,所以我認識的美術從業人員幾乎人人身上都有一兩件阿魯正在進行,畢竟美術設計的薪水通常不會很多,算是花心力投入工作卻得不到正常報酬的一群,所以接阿魯很正常,大家茶餘飯後也會把接阿魯過程中發生的趣事拿來七嘴八舌一番~
然而過了二十多年之後,社會形態漸漸因為科技的改變而質變了,許多僱主考慮到競爭力、考慮工作性質與成本的性價比(CP Value),甚至因為無能政府推出的工作休假制度,促使許多資方開始縮短工時、區分職別,並且創造出新的營運模式,許多人甚至不需要進公司打卡上下班,在家工作即可!這樣的形態轉變看在中年的我的眼裡其實喜憂參半~
喜的事許多專業人士多了很多空間來學習、進修或是接更多工作增加收入!這對整個職場來說是好事!畢竟專業的工作能力本來就需要一定的成長來堆砌,以往的工作形態如果再與家庭生活重疊,當父母的實在很難騰出時間來進修或者是學習第二、第三專長。工作形態的轉變也代表著勞資雙方往更正面的方向進步,而這份進步是國人很需要的力量!
憂的是考驗青年人的自律性!許多啃老族的形成正大大地抵消這份正向力量。很多不明白所謂斜槓青年指的可是先有一份核心工作能力(專業素養),之後才有機會行使斜槓特權,這也是稱之為斜槓青年而非中年的原因!趁年輕時還能斜槓的時候大膽旳去擁抱人生、挑戰艱難;可許多草莓族似懂非懂的這裡接一份兼差、那裡搞一份專案,辛勤的嗡嗡叫一陣子之後,非但本來的專業沒有足夠的經歷,連其他的次要工作也做不出什麼明堂來!徒勞追求好聽的頭銜,卻失去了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所以,有沒有斜槓根本不是重點!不管全職兼職,每一份工作都要能夠專注的投入、理解本質,從業餘到專業、從兼職代理到全職,認識自己的才能與天賦熱情所在,先培養一套可以與人比試的功夫,站穩腳步之後再考慮是不是要多學兩套到隔壁去踢館。
斜槓人生賣的觀念絕對不是你有多少斜槓,而是你對自己與人生的態度是否健康?
謝謝李悟老師的分享
回覆刪除